让皇后娘娘来主持公道,揭露真相吗?这样做只会让外人笑话许家的女儿和二王爷在宫中有不当行为,被撞见后导致争斗落水。
这样的传闻一旦传开,对鱼儿的名声有好处吗?退一步说,就算荷儿当时在宴席上,坐在你身边,你还会怪她没陪在鱼儿身边,没保护好她吗?
无论如何,你总能找到责备的理由,你是想要彻底毁掉荷儿吗?”
“老爷,您怎么可以这样说呢?鱼儿是个知书达理的女孩,绝不会私下与二王爷见面。”
面对许尚书的质问,许氏一时无言以对。
尽管许尚书没有亲临现场,但他清楚了解这些事情的发展,令她难以反驳。
“你的心思,怎么可能瞒得过我?我知道鱼儿和二王爷彼此有意,但毕竟未定亲,私下相见不合礼仪。
若此事泄露出去,本身就是一个笑柄,再加上荷儿身上的命格传言,许家将面临更多的挑战。
如果我们因为一件事情而毁了两个女儿的未来,你觉得是自己得意,还是他人嘲笑我们更甚呢?
即便你不考虑别人,也该想想家族的荣誉。
如果许家变成这样,将来谁还敢把女儿嫁进来?请你自己好好思考一下吧!”
许尚书说完便转身离去。
他原本不想把事情说得太透,但许氏总是不解其意。无奈之下,他只好直言不讳,希望她能好好思量。
许家荣辱与共,若因许清荷之事受损,其他人怎能独善其身?
到时候,大家只会说许家教子无方,他在朝堂上又怎有颜面立足?许家的未来岌岌可危,更别说稳定发展了!
现在看来,许清荷似乎真不是那件事的幕后黑手。
即便她真的牵涉其中,许家也应暗中处理,岂能大肆宣扬?
此刻,许尚书不禁开始质疑当初为何放弃苏家小姐而选择了许氏。
或许是因为许氏的温柔和理解让他感到自在。
然而,回想起来,苏家嫡女的端庄大方显然更胜一筹。
这是他第一次对自己当年的选择感到一丝后悔。
如果许家无法度过此次危机,他恐怕连责怪许氏的心都有了。
许清荷带着满腔怒气回到房间,香竹和香梨两个侍女被她的突然出现吓了一跳。
她们没随行入宫,却听闻二小姐在宫中出了事,夫人大发雷霆,还迁怒于大小姐。她们一直为许清荷担心不已。
见到小姐平安归来,但脸上泪痕未干,显然是受了委屈。
婢女们连忙上前关心,想要安慰她:“小姐,您怎么了?夫人是不是又说了什么难听的话?”
许清荷默然不动,仿佛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。
两婢女对视一眼,轻声细语地尝试让她心情好一些。
“没事,这也不是头一回了。”许清荷终于开口,声音平静,“我心里有数,不会因此生气。不过该做的戏还是要演下去。
香竹,你一会儿去告诉父亲,说我回来后突然昏倒,需要请大夫来看看。顺便把我的信送到那家点心店,他们会明白该怎么做的。
这样可以分散许氏的注意力,让她无暇顾及我。我不想再面对这些烦扰。”
“奴婢明白了。”
她刚踏入自己的房间,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从腹部传来,像是有无数细小的虫子在体内啃噬着她的五脏六腑。
许清荷咬紧牙关,冷汗顺着脸颊滑落。她知道,这是蛊毒开始发作了。
她熬到半夜才累得睡了过去。
尽管许尚书下令封锁消息,但不知为何,一夜之间,江稚鱼落水的事传遍了整个都城。
传言在宫廷的宴会中,江稚鱼和方伶怡因为二王爷起了争执,两人不慎落水,至今仍未苏醒。
然而,大家谈论此事时,不是表达同情,而是带着讽刺的态度。
这令许尚书非常愤怒。原本江稚鱼与二王爷的婚事已经定下,但流言四起后,江稚鱼被描绘成一个没有节操、私下与男子有染的女子,甚至公开与其他女子发生冲突。
这样的名声一旦传播开来,即便不嫁入王府,也无人敢来提亲。
如果皇上和丽贵妃改变主意,江稚鱼将陷入绝境。
即使她最终能嫁入王府,迎接她的也将是大家的嘲讽而非祝福。
因此,江稚鱼的名誉几乎毁于一旦。
尽管许尚书努力尝试平息谣言,但效果甚微,反而显得他过于紧张,似乎默认了流言的真实性。
大家虽然表面上不说,心里却都在暗自嘲笑。
许尚书怒不可遏,而许氏则心急如焚。江稚鱼尚未苏醒,而流言已传遍四方。
如果方家的女儿先醒来并掌握了舆论主动权,那么江稚鱼将更加被动。
面对这种情况,局外人很难为江稚鱼辩解。许氏对许清荷感到无比愤恨,不论后者是否与此事有关,她都不希望看到许清荷过得好。
虽然许清荷以生病为由不出门,这让责罚变得困难。
“老爷,知道这事的人不多,那些夫人小姐们应该不会乱说,而且还有皇后压着她们,更不敢造次。泄露消息的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。”
许氏向许尚书说道,为了稚鱼,她愿意不顾一切。
“你难道认为是荷儿做的?”许尚书打断她,“荷儿因害怕而生病,昨天以来一直待在院子里没出门。
她怎么传递消息?又能告诉谁?鱼儿的名誉受损对她并无好处。
我相信她不会做这种蠢事。应该是方家或其它想把女儿送进二王府的人干的。我会处理这件事,别再胡思乱想了。”
许尚书挥挥手,表示不愿再听许氏的猜测。
此时,他正为事情的严重性所困扰,担心若不及时处理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许氏愁眉不展地说:“要是鱼儿醒来,得知这一切,怎么能静心养病呢?”
自从江稚鱼昏迷后,一直未见好转。
期间高烧反复,直到最近才稍有起色。
外面那些难听的传言,像是一道无形的压力,让她几乎窒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