底悄然种下,开始生根发芽。
3.同治八年的暮春,陈怀玉匆匆寻至平日在工坊一同劳作的几位工友处。
彼时,工坊内机器轰鸣,蒸汽动力装置发出的嘶鸣声、齿轮相互咬合的嘎吱声交织在一起,嘈杂异常。
陈怀玉神色急切,在这一片喧嚣中,努力提高音量,言辞恳切地向工友们诉说着自己心中那看似大胆无比的计划。
他的眼神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,那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渴望。
工友们听闻,先是一愣,随后纷纷摇头,脸上尽是难以置信之色。
在他们眼中,陈怀玉所描绘的计划,简直如同痴人说梦,荒诞至极。
毕竟,在这风雨飘摇的晚清,局势动荡不安,各行各业皆不景气,贸然行事,极有可能血本无归。
但陈怀玉并未就此放弃,他目光坚定,直视着每一位工友,信誓旦旦地承诺,只要肯借钱给他周转,待到期之时,必定连本带利一并归还,绝不食言。
工坊内,熊熊炉火正旺,映红了众人的面庞。
陈怀玉的身影在火光中显得格外执着,他的言辞间满是诚恳与决心,反复强调着计划的可行性。
在他的再三劝说之下,几位工友虽依旧心存疑虑,眼神中透着犹豫,可念及往日一同劳作的情分,又被陈怀玉的执着所打动,最终还是半信半疑地凑出了积蓄。
有的工友从贴身的布袋里,小心翼翼地掏出几锭铜钱,那是他省吃俭用积攒许久的;有的则翻出家中压箱底的散碎银子,仔细地数着。
众人一番忙碌,共计凑出了一百两银子交到了陈怀玉手中 。
陈怀玉将这一百两银子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雕花的木箱里,郑重其事地放在自己床头。
此后的日子里,他依旧省吃俭用,每日天不亮便出门,去码头做搬运工维持生计。
码头上,沉重的货物压在他的肩头,汗水湿透了衣衫,可他从未有过一丝抱怨。
到了约定还钱的日子,陈怀玉早早起床,借着清晨微弱的光线,仔细地清点着银子,确保一百两银子连同利息,分毫不差。
他将银子用一块干净的布包好,快步前往工友们的住处。
工友们见他如期还钱,又惊又喜,对陈怀玉的信誉赞不绝口,纷纷感叹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。
消息很快在工友圈里传开,越来越多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