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读那么多书,毕业了能赚几个钱再说。”
若澜没有多在意这些评价。她知道,未来的路靠自己走,别人的看法终究只是背景音。
初到大学的若澜,既兴奋又忐忑。这座位于沿海大城市的大学不仅有顶尖的教学资源,还有一群见多识广的同学。与她同住的舍友各有特点:有人家境优越,衣柜里挂满了名牌;有人从小被精心培养,弹得一手好钢琴;也有人天生健谈,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拉着她聊个不停。
若澜在这些人中显得有些沉默。她的衣着朴素,带来的行李里甚至还有一些高中用过的笔记本,这让她在舍友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一次,舍友提议去商场采购新学期用品,大家都兴致勃勃地计划着买化妆品和服装,只有若澜低声说:“我就不去了,我还有事。”
回到宿舍时,若澜听到舍友在小声议论:“她是不是舍不得花钱?唉,可能家里条件不太好吧。”
若澜没有责怪她们,但这些话让她的内心更添一份紧迫感。她暗下决心,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学里找到立足之地,绝不能让家境成为她的限制。
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,若澜入学第一周就找到一份助教的兼职工作。每天早晨,她要比其他同学早起一个小时去复印资料,整理实验室。晚上,她还要在学校的图书馆值班,负责整理书籍和管理借阅记录。
尽管生活紧张,但若澜在课业上从不懈怠。她的专业是社会学,课堂上老师提到的“社会阶层流动”一词深深触动了她。她在笔记本上写下:“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,也是阶层上升的重要途径。我要用知识改变自己的未来,也要用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。”
一次,助教的工作和考试冲突,若澜不得不在凌晨复习课程。室友张文静(高中同学)看到她顶着黑眼圈回来,忍不住问:“你怎么每天都这么拼?又要兼职又要学习,你不累吗?”
若澜轻轻一笑:“当然累。但如果不拼,我怎么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?”
大二时,若澜选修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