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门《性别与社会》的课程,课程中关于女性权益的讨论深深触动了她。讲课的教授是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女性学者,她在课堂上提出:“性别不是桎梏,而是一种社会建构。真正的平等来自于每个人对自身权利的觉醒。”
若澜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,自己儿时的种种经历:家庭中的重男轻女、学校里的性别偏见、社会中对女性的隐形歧视,这一切都不应该是理所当然的。她开始大量阅读相关书籍,从《第二性》到《女性的觉醒》,这些书籍像一道道光,点燃了她内心深处的火焰。
若澜将课堂上的观点带到生活中。一次,学校举办职业规划讲座,邀请了一位知名企业家前来演讲。这位企业家在谈到女性职业发展时说:“女性的优势在于细心和亲和力,但她们往往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。”
讲座结束后,若澜站起来,勇敢地提出自己的问题:“为什么社会总是要求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选择,而男性却很少面临这样的困境?”
她的提问引发了一片哗然,许多人窃窃私语,但企业家却微笑着回答:“这是社会的问题,但像你这样清醒又敢于发声的年轻人,或许可以推动改变。”
若澜的发言被记录在校报上,也引起了一些争议。有人称赞她勇敢,也有人觉得她“太过激进”。但她并不后悔,她开始明白,自己的声音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力量。
大三时,若澜通过努力争取到了一份知名公司的实习机会。她兴冲冲地进入这家公司,希望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。然而,工作没多久,她便感受到职场的不公。
实习期间,她的主管是一位资深女性管理者,但她发现,这位主管在公司里的发言权远低于同级别的男性同事。一次部门会议上,主管提出了一个关于市场策略的创新方案,却被另一位男同事打断并直接否定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那位男同事在几天后的会议上将主管的方案稍作修改,当成自己的想法提了出来,竟然还得到了表扬。
若澜对此感到难以忍受,但主管却对她说:“